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袁成达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资本运作  商业模式 
地点: 北京 海淀
签名: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46
  • 博客访问:1768218

专家文章

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 2011-10-30

标签:

 

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
 
关于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
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依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袁成达教授
2011年6月25日——7月9日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女娲)的渔猎时期,大发展于黄帝(炎帝)和尧舜的农耕时期,集大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此后,经不断发扬光大,扬弃传承而至于现代。
晋源区密聚中华民族从远古伏羲到近古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其集聚性和系统性为国内、为山西所鲜见。特别是以“唐城”和“晋阳城”为突出代表的太原市(晋源区)建城史,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根据,其权威性为国内之最,是晋源区古文化最大亮点。在晋源区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华夏文化园区”,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提高太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中的地位,对于丰富晋源区古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晋源区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
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现实可行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依据一:尧“初都太原”,筑城名“唐”,是太原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唐城、夏墟和后来的晋阳古城,其兴建和湮灭、重建的历史是太原所特有的水与火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尧“初都太原”的“唐城”史实,突出展示从尧到宋朝这一段建城—城毁—再建城的历史,就抓住了中华民族之魂传承的载体,从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
1、 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浑宏雄伟的文化景观的标志。它揭示着、展现着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个个重要的节点,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系。
武汉市因在市郊发掘出盘龙城遗址,建城史推到3000年前。而盘龙城实体的存在,学界研究华夏民族从中原走向长江中下游流域,走向岭南,就有了一个商朝时期的枢纽。华夏文化向南传承的脉络就更加清晰了。而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有6000年建城史的西安,因此被确定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太原唐城和尧初都太原的口碑传说文献记载,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早在距今约4500年的唐尧时期,太原已经有了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生产相对先进,文化相当发达,生活相当安定的原始氏族群落。尧南下河东后留下的族群和太原原有的族群在这个保护着自己的唐城里,繁衍、生息、劳动,发展了经济,创造了文化。唐城成为黄河中游地区华夏民族文化最先进的区域之一。在考古发现中,因为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尚无当时的遗物或文字可资鉴证,现在留下的只是传说。这也是史载。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传说就是最初的历史。在大禹治水之前,泛滥的洪水冲刷,也成汪洋的洪水浸泡。等到大禹来太原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唐城已荡然无存。之后,唐城存在的众多史实也就湮没消失于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中,只留下了“尧初都太原,筑唐城”的传说,在执着地向世世代代的后人们显示着4500年前后太原曾是“尧都”的信息。然而,尧的传人没有在大灾难中屈服,他们在禹离开后顽强坚守。《帝王世纪》载,“禹自安邑都太原。至,徙都安邑。”指大禹在舜传位后,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太原。至传说中的夏王朝第16代君主夏又将都城从太原迁回安邑。这就说明,大禹治水离开太原后,当地氏族部落又重建了唐城。出生于东汉的著名魏晋史学家皇甫谧的这笔记载,虽现在尚无考古学文化支撑,但是至少说明在东汉时就有禹以太原为都的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这些文献记载或口碑传说至少表明一个史实:太原曾是禹的都城,曾是夏的都城。现在学界比较趋同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但并不能否定太原曾为都城的历史文献记载。《尚书.禹贡》反映了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先民们,对人类活动区域及其地理划分的认识。其成文之年虽有待考据加以确证,但《禹贡》保存下来的远古地理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学界认为,这篇57个短句、1193个字的文章,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禹贡》中,在写冀州时,有“既修太原”四个字,记载了大禹治水在疏通晋南黄河中游河道后,即沿汾水北上太原治水的史实。“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是大禹在太原治水的传说,和《禹贡》之“既修太原”相佐证,就明白无误地说明太原当时已成“汪洋大海”,泛滥多年的洪水是唐城荡然无存的元凶。《禹贡》用一个“修“字,而且是篇中惟一使用“修”字之处,说明禹在解除河东一带京都洪水之困后,急治汾水的目标之一是要“修”太原。对唐城湮灭荡然无存而无处可修的现实,作者使用“修”字则是要传达禹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惋惜和遗憾。这也可以说是大禹在接舜位后要迁都太原的一个原由。
于是,在太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华夏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惊人的事实:唐城在洪灾中湮灭荡然无存,尧的后裔们又重建了唐城;大禹以之为夏王朝都城后再度湮灭,周朝的晋定公时,赵鞅又新建晋阳城;古晋阳城在宋代的战火中夷为平地,后来又新建太原城。                      这一段不凡的史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传承8000年的历史中,惟有太原才有如此深刻的体现。其意义难以表述,其价值难以估计。这是太原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中的瑰宝。今天,我们重建这段历史,并非在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证据和考古发现之前就要改写太原的建城史。我们只是要恢复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事实,只是要传达太原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无比深刻的内涵。
2、有唐城,才有唐朝,太原传承着华夏民族之魂。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中,唐朝和汉朝一样,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是一个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成就都极为辉煌,居于当时世界各国之最的时代。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之远,中国人因此被其他国家的人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的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而在海外,与华人华侨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也就是“唐人街”。从这个角度看,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大于汉朝。然而,没有尧初都太原,筑唐城,也就不会有“唐朝”。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定国号为“唐”,并非偶然。陇山李氏家族起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子孙迁徙各地形成新的房系,因历代军功卓著而成望族。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封地就在太原。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遂自称“唐王”。其所以称“唐”,盖因太原为“唐”。唐尧西迁太原,筑唐城,太原始有“唐”的名称,可见李氏王朝定国号为“唐”,实谓一脉相承。正是太原这个城市拥有自伏羲(女娲)、炎黄、尧舜禹、夏商周以来极其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当时争霸天下的优越地理位置,才孕育出了当时李氏家族中两个最富远见卓识和治国之道的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已经到了呼唤全盛时期出现的时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这样的时刻,历史就会产生创造“全盛时期”的英雄、伟人。人可以不姓“李”,朝可以不称“唐”,但是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人物”和“朝代”必然会出现。历史选择了李渊、李世民,选择了全盛时期的朝代名“唐”。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唐初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足见唐王朝对太原的重视。倘若当初唐尧在太原不筑唐城,太原也就不会称唐,也就很难拥有世代相传的先进文化积淀,也就很难成就李渊夺取帝位,也就未必有人会定国号为唐,海外华人聚居地的名称也当改写。
唐尧在太原筑城以“唐”名之,固然有取自家名号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尧的眼光。太原有以其绵延不绝的华夏文化传承脉络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尧筑城初都之后,其地位开始凸显。夏禹迁都晋阳,说明太原唐城已然重建。殷商时,太原被称为古国北唐,说明历史文献中有太原曾为夏都的记载。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又一座新城晋阳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名动一时。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定都晋阳城达72年。秦统一中国后分36郡,设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设十三州,其中并州治所为晋阳,太原亦由此而简称“并”。南北朝时东魏和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其地位仅次于首都之下。隋代,太原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唐朝之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定都于晋阳。自尧初都太原以降太原即以“龙城”之誉而显赫于世达3500年左右。宋代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攻破北汉都城太原,统一了全国,遂下令火烧、水灌将晋阳城夷为废墟。一座历经近1500年的晋阳古城就此湮灭。三年后,距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太原新城崛起。之后,宋王朝在此设太原府治。元代改太原路。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为晋王驻跸太原,并予扩建太原,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明清两代,太原经济发展迅速,“晋商执全国牛耳”的影响,使太原在全国省会之中的地位攀升。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举世闻名的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的西安,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均建都于此。中华文化传承的实证之丰、之厚、之全、之广,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都难以望其项背。惟有太原与西安有同样悠久的、系统的、清晰的、具有中华民族发展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文化传承。太原与西安的文化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太原几经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和毁灭性的人为灾害彻底湮灭,而又执着地重建至今,在中国所有历史文化名城中是惟一的,太原建城史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样是惟一的。太原传承的是华夏民族之魂,中华民族之魂。太原(晋源区)自伏羲以来8000年以上的历史文化传承,在这一个侧面上更深刻、更真实地展示了华夏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品质,是惟一的,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启迪也是无与伦比的。这正是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灵魂所在,是建园的精义所在,也是其必将彰显于全国的特色所在。
 
依据二: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舜、禹)—夏商到周之筑晋阳古城,及至于其后2500年,中华民族文化在太原(晋源区)的传承脉络清晰;黄帝以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更是丰富多彩。“华夏文明主题公园”以此为主线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文明史,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形象、从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说明。
1、在中华民族的上古文化中,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是公认的代表人物。史载,尧、舜、禹的个人形象较为明确、肯定,而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则比较模糊,当是伏羲族首领、黄帝族(炎帝族)首领的统称。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是第一个人文始祖,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太原,是伏羲(女娲)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是伏羲文化成型的主要区域之一。
在学界专家上个世纪90年代所列“全国发现的重要古人类遗址表”中,包括“西侯度遗址”,“丁村遗址”、和距今2.4 ~ 1.6万年的“下川遗址”在内,山西共有10个,占总数36个的约28%;加上河北(含北京)的8个,两省共占总数的50%。古地磁测定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遗址,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53年发现的丁村文化遗址,其石制品中,厚尖状器类的三棱大状器和鹤嘴形尖状器被称为“丁村尖状器”,是旧石器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工具之一。这一独特性的石器文化,在汾河下游的襄汾一带和侯马南梁、里村西沟,中游的交城范家庄和太原的古交一带,上游的静乐凤程山等地都有发现,说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遍布汾河流域。丁村文化也被称之为“汾河文化”。上个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的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学界一致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上承山西峙峪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艺之先河。根据汾河流域和桑干河流域重要古人类遗址集中度,专家认为,山西汾河流域和发源于山西的河北中北部桑干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最初主要的发源地。太原自然也在其中。说明距今4500万年的世界最古老类人猿山西“垣曲曙猿”,在山西这片广阔的地域经数千万年的进化成人后,又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直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然成为繁衍生息着的一群群华夏先民。说明山西汾河流域是最适宜于早期人类栖息、繁衍的主要区域之一。由此可见,太原为中心的汾河流域,具备了孕育出后来伏羲女娲这样的中华文明第一始祖的人文条件和地理条件。正因为此,以太原为中心的汾河流域才有着相当丰富的伏羲、女娲传说和与此相关的文化遗存。正因为此,发源于陕西渭河流域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黄帝等部族,才有渡河到晋东南、到河东,沿汾河北上定居太原的传说。
伏羲(女娲)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人文始祖。在有关伏羲(女娲)传说的文献记载中,关陇地区的伏羲(女娲)文化,中原地区的伏羲(女娲)文化,汾河流域的伏羲(女娲)文化,是众多附丽于地名、山名、建筑名等实体的伏羲(女娲)传说、遗存比较集中的地域。而在汾河流域,太原,主要是太原的晋源区,就是伏羲文化遗存相当集中的地区。太原有学者考证,龙山、太山、风峪沟、罗城和相邻的卦山等地都有同史载伏羲传说相关,尤其是与伏羲画八卦相关甚至吻合的文化遗存。卦山,群峰环列形同卦象而得名。在全国各地独一无二。卦山何时得名,何人取名,至今无可考。联系孔子在《易经系辞》中叙述伏羲始作八卦的依据,其“俯则观法于地”,当与伏羲游于卦山主峰之巅,观群峰排列之状而悟有关。孔子这段话不长,兹引如下并以白话意译之。原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意译:古时候,伏羲氏的统一天下(与今不同)。他仰头在天上观察万象的变化,低头在大地上观察事物存在、运动的法则,观察飞鸟走兽身上的纹路和颜色,和它们与大地相适应的缘故,近从自己和人们身上获取知识,远从万物中获取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于是才开始创制了八卦,用以通晓神明的德行,用以区分万物的形状和功用。
紧接此段,孔子在文中认为,伏羲创造出结绳记事的方法,制造网罟用来渔猎,大概是从八卦中离卦的含义里得来的。联系起来看,伏羲的八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这应当是孔子的原意。这也是孔子所认为的伏羲能统一天下的原由
八卦是公认的上古人类智慧的最高产物,是上古人类抽象思维发育程度的最高标志。从这个角度去看,联系太原风峪沟中远古生殖器崇拜的岩画和雕塑遗迹及众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遗存,以及相关文献传说记载等等,代表伏羲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标志伏羲文化最高成就的八卦,应当是伏羲族列代部落首领中那个“始作八卦”的伏羲在太原创制的。
于是,太原的学者提出了伏羲文化成型于太原,伏羲也可能出生于太原的重要论证。同时,过去从无文献记载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女娲,山西社科院的学者已提出了女娲出生汾河流域的证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伏羲文化成型于太原,“始作八卦”的那个伏羲族首领也可能出生于太原。
对于伏羲的出生地,虽仍在争议中,但已有甘肃天水以“羲皇故里”宣传多年。太原可争而现在不必争也无须争,而把重点放在伏羲文化的成型上,是明智的。如果从伏羲(女娲)不是一个人,而是伏羲时代相传数代达二、三千年的氏族部落首领的总称的角度,从伏羲为首领的氏族部落迁徙于黄河中游广大区域的角度去看,上述三个区域,应当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渔猎时期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逐渐强大昌盛的伏羲氏族的三个主要活动区域,也就是伏羲(女娲)文化成型的三个主要区域。而当时的太原(晋源区)则是伏羲(女娲)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伏羲文化成型的主要区域之一。                                  现有资料已经充分说明,“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从伏羲、女娲开始,重建中华文明在太原的8000年发展史,是有丰富的当代古文化研究成果作为支撑的,是完全可行的。
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只有发现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和发现于河北邯郸市的“磁山文化”,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相对应,即距今7000年前后。史载伏羲功德,有纲罟、兴渔猎、养牺牲、画八卦、作甲历、定四时、选干戈等。而遗址遗物,有网梭、鱼鳔、箭头、骨族、猪狗鸡骨骼、陶盂、陶纺轮、成套石磨工具和圭盘等。传说和实物的互证,说明当时“伏羲文化”已相当发达。然而,伏羲传说相对集中的甘肃天水一带和太原汾河流域一带目前都还没有同期考古发现。“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同类型文化在全国考古发现中亦鲜见。这一考古现象,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发现还很少,但对甘肃天水居“羲皇故里”并无影响,同样也不影响太原汾河流域为伏羲文化的成型地域之一的判断。
据上述,我们认为,标志着中华文明起始的伏羲(女娲)文化,太原同关陇、中原及汾河下游一样,是一个起始地。传承于太原地域的中华文明,起始于伏羲(女娲)。
2.炎帝、黄帝,公认的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般从黄帝算起;山西、太原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区域。
炎帝氏族部落和黄帝氏族部落都源生于陕西宝鸡一带的渭河上游支流。在发展的过程中,又都在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水流域中、下游得以壮大。依据我国多年对炎、黄文化的探讨,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渭河流域繁衍生息多年后,炎帝氏族和黄帝氏族中的主要部落分别向东迁徙。炎帝氏族出陕后,一支东徙于河南东部、山西东南部和山东南部一带,一支东徙于河南西部后又迁徙于湖北随州一带。黄帝氏族出陕后,一支迁徙河南北部、中部繁衍生息,一支进入山西西南部,沿汾水北上,停留繁衍于太原河谷。之后,东出太行,足迹抵太行山东麓的河中北部区域。
在这个迁徙的过程中,当时最适合远古人类生存的以太原为中心的汾河流域,成为黄帝氏族部落新的主要聚集地。黄帝氏族和太原本土氏族融合为黄帝氏族中的一个庞大的部落群。这就是说,全盛时期的黄帝氏族,部落主要集中在陕西渭河中下游、河南中部和山西太原一带。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应当是曾经驻跸太原的黄帝。正因为此,才有华夏民族形成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两次阪泉大战。第一次,黄帝在阪泉战胜炎帝部落,实现了黄帝部族和炎帝隨州部族的统一,形成了华夏民族。第二次,在阪泉又战胜蚩尤,臣服了晋东南的炎帝部族,扩大了华夏民族,形成西至关陇、东至大海、北抵燕山、南达汉水统一于黄帝治下的广大疆土。此后黄帝即移驾河南新郑。相传黄帝得道升天,其衣冠葬于祖地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
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至关重要的两大战事,战场都在阪泉。阪泉为古地名,现存三说。一说为太原市阳曲县东北,一说为河北涿鹿东北,一说为运城之南。从当时强盛的炎帝、黄帝氏族部落分布的区域看,炎帝氏族在湖北州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已壮大。而炎帝部族中一支以强悍著称的蚩尤部落聚居于山东南部区域。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山西运城之南较为可信。黄帝氏族部落联盟已在渭河流域和太原为中心的汾河流域大发展,在湖北州的炎帝部落后来也选择了向北发展的战略,方有了以炎帝失败告终的运城阪泉大战。强大的蚩尤部落不服黄帝氏族部落的大胜,遂有在两大氏族部落接壤处的河北涿鹿阪泉大战。
然而,无论何说成立,我们认为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的太原一带,已是黄帝氏族最重要的繁衍生息区域,且为黄帝氏族人力、物力、战力的主要囤积地。而阪泉大战之前黄帝必然驻跸太原。有学者考证黄帝曾在太原太山伏羲祠祭祀伏羲,更增加了太原是黄帝两次阪泉大战后方大本营的可信度。
此后,黄帝传位其孙颛顼,又传位曾孙帝喾。其时,黄河中上游广大地区洪水泛滥,地质灾害严重。帝喾命山西的少昊后代台骀平水患。台骀辗转青海、甘肃、陕西疏浚、开通古黄河上游河道后,回治汾水。从宁武源头到晋南,在今侯马台神村一带开凿新河道导汾水西入黄河,与洮水分开水道,形成了直至今天的汾河水系格局。为表彰台骀治水业绩,帝喾封予汾川。《左传》等历史文献载,“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以太原为中心的汾河流域,应当是台骀的封地。享有“我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之誉的台骀,当是太原的首任“地方长官”。台骀去世后,民间尊之为汾河之神,其亨祀庙宇遍布汾河一线。太原晋祠内,有台骀庙供养。汾水大治后,汾河流域又成华夏先民重要的繁衍生息聚落。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原始文化。学界一致认为,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宫室营建、历法等,与文献记载中的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文明互相吻合。据考古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为止,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212处。其中,山西为1000处,与河南并列为第三位。最多的是陕西,2040处。其次为甘肃,1040处。此后在太原、晋中、晋南等地又有不少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2009年12月,太原柏板乡宇文村北的泥屯河西岸台地上,又发现面积约36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专家认为,该遗址延续时间长,遗物分布面积广,文化内涵丰富,应当是当时的一个重要的聚落区。此处考古发现说明,在黄帝时代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发展的时期,太原的本土上古先民就已经拥有了当时较先进的文化传承。这应当是后来唐尧徙并筑城定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上古历史进入尧舜禹时代。 初都太原筑唐城的帝尧,开创了氏族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禅让制度;山西、太原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
黄帝统一天下之后,华夏民族各部落中,古黄河下游以西太行山以东的河北中北部地区为尧的氏族部落区域。尧最初被封于陶邑,又主唐县。后以其雄才大略、治理有方而成为北方氏族联盟首领,开创了帝尧陶唐氏政权时代。后因山东半岛一带东夷氏族势力日渐强大的侵扰,而所属之地亦水旱连年,唐尧即率部西徙。由唐县、望都一带出发,沿滹沱河进入山西盂县,经汾河支流杨兴河,顺流而下进入汾河中游河谷太原盆地。这也应当是伏羲族、黄帝族当年穿越太行山,出入山西的路线。
尧到达太原汾河河谷后,即筑城名“唐”,初都太原。唐尧在山西建国,除志书、碑石都有记载外,信史之“中国的第一部断代史名著”,班固撰《汉书·地理志》载曰:“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号称“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在其《五帝本纪正义》中的《宗国都城记》称:“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 被学界公认“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之三国魏晋皇甫謐所撰《帝王世纪》称:“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直至唐宋,著名学者徐坚、朱熹等仍在其著述中,认为唐城是帝尧所筑,地处太原晋阳一带。
有光社、东太堡、许坦、金胜等众多地点的“古居住址”和“古墓葬”考古实证之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距今4000 ~5000年,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与河北龙山文化同属,证实了上述信史记载的上古传说中有真实的“历史的影子”。帝尧都太原居留了一个时期,继续向南开拓,沿汾河迁徙到临汾一带。这就是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在其《诗谱》中所说,“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清代著名学者闫若琚在其《尚书疏证》中也证实:“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此“平阳”之名,为后魏时的称谓。《隋书地理志》载,“临汾,后魏曰平阳。”而太原在汉代之前早也有了“平阳”的别称,属古冀州。
《禹贡》,以“贡”为篇名,讲的应是贡赋,却又是以大禹治水路线描绘九州风土人情的,有突出九州贡赋输运山西河东帝都的路线之意。其“冀州”部分全文为:“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歧。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天惟中中。恒、卫既徙,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于河。”试以白话译文如下:
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开凿治理梁山和岐山(疏通黄河)。之后,从汾河北上,太原治理好了,一直治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治理横流入河的漳水。那里的土是白壤,那里的贡赋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那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都已顺流而下,大陆泽的积水就治理好了。东边鸟夷部落的皮服贡赋,可经过右边的碣石山进入黄河(运往帝都)。
大禹治水,在疏通帝都西侧的黄河后,即沿汾河挥师北上至太原。一则因汾水雍塞成河东帝都最大隐患,二则太原乃唐尧故都。据古代文献关于上古时期自然灾害的记载,有“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夏冰,地坼”等描述洪水、冷夏、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大禹治水后,山西得益最多,太原也因此而再度成为当时的繁盛之地。前文所引魏晋著名史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有关于“禹自安邑都太原。至傑,徙都安邑”的记载,亦可说明帝尧徙河东后,太原仍然是帝尧治下的重要区域。
据上述,我们认为,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后即帝位,遂迁都太原;殷商之前,尧舜禹及夏朝3000年左右的历史,太原长期居帝都之位,可谓最辉煌的时期。
4.殷商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太原已属边陲。周朝之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兴起,太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之接壤地带的重镇。从此,“陪都之地”、“军事重镇”,伴随着太原的历史演进至近代。
自晋阳古城崛起之后,2500多年太原的历史,战争和商贸留下了最多、最深、也最辉煌的记忆,在全国各地,可谓无与伦比。太原一带成为“政治枭雄”、“商贸大亨”的盛产之地。从太原起家,以各种形式当上各种名义的“皇帝”者,大约不下20之数。商朝之后,可记载的文字书写了太原“陪都之地”、“军事重镇”惊心动魄的历史,可圈可点的人和事不胜枚举,也多为人熟知;到了近代,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八年抗战,山西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更是彪炳史册。为省篇幅,此处从略。
5. 通过对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类骨骼DNA的研究,目前已经可以肯定的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部落族民,其r染色体SNP单倍型是03—M122,并且只会有03和子类型03e,没有其他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是来自包括山西、太原在内的古代龙山人。
这是一组惊人的数据。这组惊人的数据见之于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2007年5月刊登的一篇文章:《Renromosomer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rangtze River》。联系之前相关学术研究的一系列肯定性成果,学界基本上形成一致的结论:现在汉族中父系的03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5000年一直没有变化;今天的汉族主体,就是5000年前后古代龙山人的直系后代。而考古学意义上的“龙山人”,也就是炎、黄氏族融合后的华夏民族。
在现存的各个汉藏语支系中,汉语的hao(昊,皓)、藏语的gu、苗语的gua等,无不具有光明、光华的含义。龙山文化陶器遗存中漂亮的花卉图案,被认为是和古代先民“花—华”的认知有关,和部族对光明的崇拜有关。因此,比较认同的多数学术研究成果认为,传说中的尧舜禹以及夏朝很可能存在于龙山文化时间段。炎、黄部落族群融合之后,到商汤灭夏的800年左右,正是华夏民族进入完全成熟稳定的时期。而这一时间段,又是太原历史上曾居国都之位的辉煌时期。大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山西成为汉族和西方、北方少数民族共同演出民族大融合的大舞台。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蒙古人在山西尤其是太原一带定居成家立业。长达其后数百年的民族融合,同化了少数民族的太原人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汉民族文化。从这个角度去看太原族群,在水与火中创造中华民族具有标志意义的8000年文明史,凝聚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内核,是自然形成、顺理成章的。
由此可见,伏羲(女娲)之后,黄帝一统天下各氏族为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成型。太原地区的中华民族先民是华夏民族的核心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核心构成之一,负载着由伏羲(女娲)起始的中华远古文化,中华炎黄文化,中华尧舜禹文化,中华夏商文化,到周期时创造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中华三晋文化,其后又创造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华军事文化、商贸文化,传承至今。从考古发现看,商、周之后,史料记载最为详实,而之前的传说记载,传承脉络亦清晰可见我们不能辜负数千年先祖在太原留下的这份无比珍贵的遗产,以此为据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是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识之士不可推卸的责任。
依据三。抓住“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大好机遇,在“十二五”战略机遇期实现无比丰厚的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源的大规模转化,向经济资源、发展资源的持续转化,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建设成晋源区快速、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综合上述两大依据,纵观拟建“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晋源区“华夏文化园区”,具有系统性和标志性两大特点。其系统性表现为,拥有从中华民族第一人文始祖伏羲到近代绵延不绝、脉络清晰的民族文化传承。其标志性表现为,拥有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建城—城毁—再建城”的中华建城文化、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军事文化和中华商贸文化。系统性和标志性构成了园区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由此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感染力、启示力和商业运作的巨大竞争力。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十年战略机遇期的第一年,又是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起步之年。晋源区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抓住开局之年的大好机遇是重中之重。而实施本项目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就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的一个便捷着力的抓手。
1. “华夏文化主题公园”和“华夏文化园区”的关系。
前者是一个项目实体,后者是一个品牌概念。概念遍及晋源区所有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所有历史文化遗存构成的网结之点。实体是运作的中轴,是统领“概念”的主题和灵魂。分布全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旅游景点,景区,有了主题和灵魂,有了中轴,就能活起来,互动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产生资源对资本的强大吸引力,产生产出对投资的强大吸引力,强势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大发展。“华夏文化主题公园”和“华夏文化园区”,必将成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密切关注的“黄金投资目标”。
“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以太原地域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毁灭性灾害中的8000年发展传承为主题,以完整的图像、造像、虚拟现实技术仿真大环幕演示和部分实物为载体,深刻展示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核,互动主题公园外各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华夏文化主题公园”内设“唐城专区”,供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尧舜禹及台骀造像。同晋祠、晋阳古城遗址联手,在晋祠庙会的基础上举办一年一度的“华夏历史文化纪念庙会”,叫响晋源区的“华夏文化园区”品牌。
2. 大手笔整合。
在现有已确定的文化产业布局和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及历史文化遗存布局的基础上,以深刻展示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主题和主线,大手笔梳理整合晋源区伏羲以来8000年中华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成为一个一看就明白的统一整体。
3. 高科技建园。
这里主要指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还原。虚拟现实技术,即VR技术,是计算机图形、仿真、多媒体、人工智能、传感、显示、网络并行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集成的高新信息技术,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性,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兴起的最具革命性的高新技术之一。“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应用VR技术,根据有限的,具有考古发现的实证,在历史发展的合理大框架内,把“历史的影子”仿真还原为“史实”,再现8000年中华文化在太原萌生、发育、发展的历史场景 ,使“华夏文化主题公园”成为身临其境的现实。
通过高科技建“华夏文化园区”,晋源区将成为穿越时空隧道,古今融合的全国首创的特大型华夏文化园区。
综上所述,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从展示华夏文化精神内核的角度,展示8000年中华民族文化在太原的发展传承。在国内,是唯一的,与西安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遗址是相得益彰的。甘肃天水有“羲黄故里”,河南淮阳有“羲黄故都”,陕西黄陵县有黄帝陵等,无不做得轰轰烈烈。晋源区有伏羲文化众多遗存,有尧筑唐城为国都,有8000年中华民族文化在太原清晰的发展传承脉络,且有唯一深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史实做主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轰轰烈烈去做呢? 
                       
                                
      

推荐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类别:文化传媒 |   浏览数(151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