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郑新安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品牌管理 
地点: 北京 朝阳
签名: 品牌战略管理专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564
  • 博客访问:6115082

专家文章

单纯是品牌的灵魂  2007-11-02

标签:

有效与方便的识别和纯净的内涵,让消费者永远保持清晰的认知和追索记忆。一切复杂的,不着边际的喋喋不休都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最后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更多的是对该品牌的设防。

大多数管理者一旦将一个品牌打造成功,就开始无限多的超限使用它的价值,以至将其本来面目的变得模糊不清。他们不清楚,要想的赢得更多份额并非只有差异化,而是对品牌使命失志不移般的坚持。只有长久的坚持,消费者才会认同优质品质之外的品牌灵魂,不然的话,消费者只去寻找他们认同的性价比产品,对于夸夸其谈的品牌都会敬而远之。

他们需要从最基本的利益切入,选择他们最初对这个品牌的全部认知。

我们认为品牌是单纯的产物,不是可随便延伸的,就是有成功的延伸,也不可能是当个品类中最好的品牌。正如前文所说的,多种面目的延伸,可以使子品牌卖货,但不可能成为这一个品类中的第一。

事实证明,一切进行多元化延伸的品牌,大部分都已变得面目全非,阻碍着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追棒程度,也妨碍着消费者的记忆。

单纯的品牌比繁杂品牌生存的要好,无论是从记忆还是传播都是品牌的上乘之选。

Burberry巴博利,没有任何复杂的标识,就是苏格兰的“格子”,只要消费者看到这个格子,就会想起巴博利的一切,就会去消费它。

反观中国的一些品牌,早已复杂的面目全非了。

五粮液有多少个子品牌,又有多少个孙品牌,可能消费者早已被搞晕了。据五粮液的品牌规划显示:从2003年开始,明确提出“1+9+8”的18个名牌战略工程。“1+9+8”即1个国际品牌—五粮液。9个全国性品牌—包括五粮春、五粮醇、金六福、浏阳何等家喻户晓的产品。

他们还有8个区域品牌正在开发之中。
  新品五粮液
  多棱五粮液
  一帆风顺五粮液
  生肖五粮液
  68度五粮液经典装
  68度五粮液豪华装
  68度五粮液精品装
  五粮春
  五粮醇
  五粮神

还有帖牌生产的“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京酒” 、“尖庄”、“火爆”、“干一杯”,五粮液的品牌到底是什么?消费都被弄糊涂了。

五粮液的多元化经营,让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变得模糊起来。五粮液集团旗下的服务公司曾经与国内38家小酒厂结盟,让这些企业在产品上打上五粮液的牌子,这无疑是对五粮液的品牌内涵的稀释,主品牌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按他们的构想,

五粮液主打高档式公务、商务宴请。品牌定位为与时俱进的文明。

五粮春主打中高档私宴、朋友宴请。品牌定位为女性阴柔的时代美。

五粮神主打超高档商务宴请。品牌定位为超越世间平凡、神者。

金六福主打喜庆、节日消费。品牌定位为中国福文化。

尖庄主打低档、日常消费。物美价廉。

如此规划,是为了占领更大的分众市场,争取有更大的辅货率。但其品牌形象越来越找不到北了。其实,五粮液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如五粮液旗下的五粮春等品牌遭到这38个小品牌的困扰。2002年12月16日,五粮液集团服务公司在宜宾当地媒体上发布通告,宣布与小酒厂的合作终止。随后,服务公司的法律顾问分别向38家联营企业发出律师函以及一份《终止合同关系的协议》。

该协议要求所有联营酒厂在2003年1月31日之前停止生产五粮液买断品牌酒,如继续生产,将视为假冒产品请行政司法部门处理。

当然五粮液的这种行为,不可能一刀两断,被清理品牌的经销商大为不满。

“五粮液现在说单方面取消合同就取消,还找工商等部门来查处我们,我们38家投入了20多亿元,因为他们的一纸终止协议我们就血本无归,为了收回成本,我们决定在今年的成都春季全国糖酒交易会上甩卖产品。”四川邛崃香江酒业的负责人语气激动的表示:这样一来,“到时最终受损的是五粮液的声誉,是五粮液的股价,是五粮液的市场。”

这就是多子多孙带来的复杂局面。

更具有野心的是,五粮液虽对多子多孙的贴牌有了反省之处,但却加快步伐进军汽车业了。五粮液有一个梦想:在未来几年中,至少形成两三个与酒业比肩的产业。在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五粮液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投资机会。与主业相关的项目有:矿泉水、酒精、威士忌,以及塑料制品和包装印刷等。与主业不相关的有服装、电子、制药等。但是,五粮液迄今为止的多元化,除了为主业白酒做配套的塑料制品和印务外,还没有与酒业比肩的产业。

最后他们将目光放在了汽车业上。诚如当年白酒利高时,猎豹、长安等汽车企业纷纷与五粮液合作贴牌生产白酒一样。现在,白酒行业日益萎靡,行业的成长空间逐渐狭窄,汽车业虽也遭遇竞争加剧、利润下滑的冬天,但仍不失为一个具有高增长潜力的行业。白酒业转向汽车企业寻求发展,五粮液的多元增长之梦让这一品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与汽车企业进入白酒业进行贴牌不一样,猎豹、长安都是一般性的产品,与五粮液的品牌概念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进入白酒业也就是赚一把钱就走的项目公司行为,而对于五粮液来说,其品牌价值的核心则是酒业,而不是其它,除非它彻底分家,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

一个白酒企业造的车,会有什么样的品牌联想呢。

茅台酒是经典的国酒,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因为上市较早,当时虽没有市场竞争的概念,却因为与中国革命、政治、外交以及领袖等很多方面有着难以割舍的传奇故事,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酒。

但由于事移事迁,其“绿色食品”的概念,“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概念,透过30年、50年、80年茅台酒找到“酒是越陈越香”的概念越来越响亮。很可惜的是,茅台酒现在还被赋予了科技酒、文化酒和健康酒的内涵,使茅台酒的卖点变得丰富多彩,市场也被了细分化,茅台酒也有了新的、更符合消费潮流的市场定位,从而让茅台酒中最核心的卖点,原始的卖点没有被坚持下去。

国酒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

虽说,任何大品牌都要与时俱进,但核心的思想是不应改变的。

近些年来,茅台也不甘寂寞,实行多元化经营,推出不同样式的品牌酒,而现任董事长袁仁国在推出新产品茅台葡萄酒时说:“把茅台葡萄酒做成‘红酒中的国酒’,在我们听起来,简直是在对核心价值的大分裂。甚至还提出了“改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承诺”的口号,来拉动茅台葡萄酒的销售。

固然茅台酒有先天的品牌优势。但也经不起如此离谱的品牌延伸作法,这是一种不断让茅台品牌内涵低值化的行为。

对于核心价值处于锋线的茅台酒,现在的做法就是一种“错位”的做法。因为茅台白酒作为国酒在消费者心目中已形成高质高价的深刻印象,而如果茅台葡萄酒作为与国酒等量齐观,甚至把茅台葡萄酒做成“红酒中的国酒”,在价格上就应该也走高端酒路线才好,但是茅台葡萄酒的价格定位却在中低端线上徘徊。

从价格上茅台酒已经让品牌嫁接工作有些错位了。

接下来就是消费者,对茅台酒信任感的错位。一位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茅台葡萄酒,是不是茅台的贴牌产品啊? 如此看来,随便延伸带来的结果是对核收品牌内涵的错误认知。

母品牌的核心定们不光没有对延伸品牌进行支持,反而是适得其反。

盛行一时的小糊涂仙犯的也是同样的错误。本来是一个单纯的品牌,刚刚在市场上获得一些认知,企业就坐不住了,开始搞多子多孙的品牌战略。在小糊涂仙取得成功后,云锋酒业一口气推出了“小酒仙”、“小福仙”、“小糊涂圣”等子品牌,让刚刚有点品牌认知的消费者一下子进入到了他们亲手布置的品牌糊涂阵之中而不知东西。

好品牌永远是坚守着单纯的灵魂,企业在急欲扩大的欲望中应把握好进与退,坚与守的尺度,才能让一个品牌长久的生存发展壮大。

任意的品牌延伸,无法的品牌管理,让真正独具价值的核心品牌受到巨大冲击,这就是复杂带来的祸患。

所有的消费者都知道茅台的包装是红色加一个三道斜杠,当消费者对其品牌印象深入人心时,茅台的包装了也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需要的是单纯,产品、认知、感受都要单纯。

一、苏格兰的格子

Burberry的单纯,让英国人,即使在吹着寒风、下着细雨的天气,也不爱撑伞,却宁愿穿上一件风衣。这并不是英国人的怪癖,而是归咎于Burberry品牌带来影响。
当初,创办人Thomas Burberry在英国Hampshire的Basingstoke开设了一间成衣店,他研发出一种组织结实、防水透气的斜纹布料-Gabardine(轧别丁),因耐用经穿的特性使然,很快就被英国机师及军队广泛使用。

就是Burberry在1879年研制的这种布料:成了一种防水防绉、透气耐穿的布料。Thomas Burberry给这种布料起名gabardine,并以此字作为Burberry的注册商标达40年。

1901年,Burberry设计出第一款风衣,一次大战爆发,Burberry风衣被指定为英国军队的高级军服,而为配合军事用途,在设计上也修改为双排扣、肩盖、背部有保暖的厚片,并在腰际附上D型金属腰带环,以便收放弹药、军刀等,这款实用功能至上的风衣,也就是目前家喻户晓的“Trench Coat!”

但当初并没有想到要成为风衣的代名词,但由于它的单纯策略,使所有的消费者都会觉得“Burberry”已成为风衣的另一代名词,它用经典的米色、红色、黑色与白色等线条构成的格纹与配件系列,成为与风衣并称的两大经典。

尽管Burberry也将设计触角延伸至其它领域,但它的经典元素与介质一点都没变,让传统英国的尊贵个性与生活品味继续延伸其中,以获得崭新的生命。

Burberry的招牌格子图案是Burberry家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由浅驼色、黑色、红色、白色组成的三粗一细的交叉图纹,不张扬、不妩媚,自然散发出成熟理性的韵味,体现了Burberry的历史和品质,甚至象征了英国的民族和文化熟悉Burberry的人们一看到“Burberry格子”就如同看到了自己心爱的人。这种带有浓郁苏格兰风情的格子图案于1924年注册成商标,不久,红色、骆驼色、黑色和白色的格子成为Burberry产品的代名词。现在,蓝色也加入其中,丰富了Burberry格子图案的内涵。

在怀旧和创新兼具的今天,Burberry的格子风格成功渗透到从服装、配饰到居家用品的各个领域,经历近百年而盛名不衰。

Burberry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人浪漫遐想的品牌,人们喜欢它的原因,不仅因为它100多年的经典历史、标志性的格子图案,还有Rose Marie Bravo所说的“高级时装回归奢华瑰丽风尚,年轻一代从Burberry中寻回真正传统的典范”……

Burberry紧紧抓住一个有深刻的介质,让品牌印迹深深植入消费者的内心,将单纯进行到底。品牌延伸并不以逐利的企业本性而任意延展,而是以市场的接受度,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度来决定的。虽然有很多品牌任意使用品牌资产,使品牌内涵越来越复杂。
空调大佬奥克斯进军汽车市场迅疾而终不能不说是与其品牌的任意挥霍有关;奥克斯的品牌定位与传播,一贯是讲空调的,现在突然讲起汽车让消费者感觉突然而惊叹。
一个专用于空调的品牌突然做起汽车,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度有多少,空调与汽车哪个科技含量高,哪个投资大,消费者是有所比较的。在实际上操作中,企业以小博大不是不可以,相关多元化也应该由大到小,而不是由难而易。(这与海尔的先难后易不同)

消费者问,造空调的能造汽车吗?这显然是对其品牌的不信任。家电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利润率不断降低。企业只有上规模、上数量才能维系,而汽车行业则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现金流的角度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特别是在建设初期,大笔现金变成了设备、厂房和原材料。

对于奥克斯来说,一边做家电需要大量流动性极强的资金,一边造汽车又要把银子变成砖头和水泥,如果没有企业资金来支持市场的反应期,不培育其良好上市品牌形象,只以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那么,争取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因为大部分消费者还要看你这个品牌是长线还是短线。短线的奥克斯卖完几辆车就走人了,消费者到哪去找人服务,还不如多花钱卖一个大品牌的产品,没有服务之忧。

同时,在消费者的感觉中,造汽车可以造空调,造飞机的造汽车就不在话下;而造空调的造飞机必然市场品牌风险较大。这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度的问题。

去年2006年2月,奥克斯扬言要投资80亿元,在2006年形成10万辆的产销能力,推出8款中高档轿车,打造像奥迪A4、A6一样的车型。实际上,他们发出这样的豪言,并没有认清市场到底有多少消费者能认可他们的产品与品牌。以为卖功能与价格就可以迅速取胜。实际上,消费者对奥克斯汽车还没有任何认知,认知的更多是空调的概念。那么,奥克斯汽车是什么吗?没有人知道?是SUV,还是A4、A6这样的高档车。可以肯定的说,其品牌定位不准,品牌认识不清,想在短时间内有所作为,难。

看到现在的结果,有人用“竹篮打水一场空”来形容奥克斯造车运动的进与退,看起来是没有错的。但奥克斯的空欢喜一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然不止这些。至少有三点是值提起的:一是对奥克斯的品牌有所冲击;二是对奥克斯的企业诚信有干扰,三是对民企造车的信任度(品牌环境)有较大的损坏。

此后,消费者一定对初入车市的品牌持谨慎观望态度,因为奥克斯的突然退场,给了他们这种态度。

更为严重的是,自今年3月奥克斯退出汽车行业的行为,引发近百名消费者集体反应,其产品刹车跑偏、车轮松动、车门自动开、油箱容量不准等基本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名为奥克斯朗杰越野车客户面临无人负责售后服务的尴尬困境。消费者问经销商、问奥克斯汽车公司,问生产商,均不负责,也不知道谁负责。奥克斯何以如此表现?

奥克斯在空调行业也算是一个品牌企业,消费者不相信是赚一把钱就走的企业;但当他开始多元化行为时,却以牺牲品牌形象为代价,以损耗品牌资产为基础;把当初进入市场的豪言肆意践踏,让支持于他们的消费者感到万分失望。其实消费者并不知道奥克斯与代工厂是什么关系,他们相信的是奥克斯的品牌,他们是看了广告宣传才选择奥克斯汽车的,为什么奥克斯现在说与他没有关系呢?无论是投资商、生产商、还是经销商唯恐避之不及;这是一个品牌企业应该有的作为吗?

可能奥克斯想甩掉这个包袱,既然产品都不做了,还管它服务有什么用?

有远大理想的企业断然不会这样做。可以肯定的说,针对奥克斯这种退市表现,不仅仅大大伤害了其原有品牌形象的内涵,而且也损坏了后来认认真真做汽车的企业诚信。我们不管力帆、美的、波导后来会有何种举措,我想影响是很大的。这些初入车市的企业,如果没有远大汽车理想与持久的耐心,消费者一定会进而远之的,不然奥克斯的故事还会碰到。

奥克斯目前只对自身利益着想,虽然暂时看只交了4000万的学费,实际上对其品牌资产的损坏远远不止。

最新的消息说,奥克斯正在生产手机,混乱的联想不一种了。

二、简单利用他人价值

先行者与先烈的争论已经很久,如何才能不成为先烈而成为领军者,关键是要撑握住的核心技术的延展点。

前行一步并不一定就能成就明天,后来者居上的例子也是非常之多。iPod在市场上的成功,技术领先是一方面,解决了合法的音乐作品通道才是关键。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有了相关的讨论。

现在大家都知道,iPod的出现,几乎一夜之间改写了PC和消费电子产业的游戏规则,并闪电般从一个精品电脑制造商,进化为多媒体消费电子、音乐以及在线娱乐领域的领军企业。

iPod 诞生初期并没有取得什么特别成功之处,但是随着苹果推出其iTunes网络音乐店之后,iPod销售空前火爆起来。

因为iPod和iTunes的存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通过合法渠道下载音乐。

从形状看,长10.4厘米、宽6.1厘米、重158克的iPod,只能算是计算机信息产业里的“小不点儿”,但它却对一个行业产生了强烈的震憾。

iPod以充盈的随意性,不可阻挡地赢得了上千万消费者的欢心,并开始渐渐蔓延到比尔?盖茨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领域中来(受到iPod的牵引,2004年苹果MAC的销售增长超过100%)。

由于因特网技术的使用,消费者的行为从物质性转换到信息性;而通过文件共享,信息‘消费’行为则从所有者转换到使用者;现在通过iPod,消费者从原来固定程序使用者达到了“随意性”的彼岸。”

由于消费者社会生活布局和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市场已经变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社会技术性网络,人们的最大需求就是将这些必须使用的每样技术都进行横向连接,而不是纵向的累积叠加。

而随意性( random shuffle)是这个帝国的关键词。“随意性(也就是消费者拥有最大的自由度)曾经是商场营销的一个‘暗机关’,但现在已经成为信息消费中最有生命力的市场战略。”在我们看来,iPod绝不仅仅是一个“更新换代”的Walkman,而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一个将听众转变为“电子人消费者”(cyborg consumers)的革命性硬件。

在这场革命中,“随意性”和“关联价值(linking value)”成为主宰力量。

“iPod有着自己独特的市场方法,不要用传统的‘给顾客提供的一件技术产品’这样的概念和眼光来看待iPod,因为从更本质的层面上说,它为‘电子人消费者’提供的是最重要的、包括技术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的关联价值。

同理,在MP3的市场上,苹果也是第一个把iPod塑造成具有比音乐播放器更广泛的时尚功能的产品。而时尚在今天的含义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它是社会意识关联价值的代名词。

根据苹果CEO史蒂文?乔布斯的全局设计,当你购买了iPod后,只需安装好免费附加的iTunes软件,就可以很轻松地将自有CD音乐转拷到iPod中,也可以随意地就各种选项(音乐类型、歌手、专辑名称等)来编组播放清单;并可以用信用卡到iTunes音乐商店购买超过100万首的音乐;

此外,你也可随意将iTunes数据库里的音乐烧成光盘,或分享给另外的计算机或iPod。从使用体验来看,iPod确实实现了简单和易操作,同时赋予消费者“史无前例的权力”——自由和随意。

iPod的确有着非常前卫的工业设计,但它只有在被‘连接’时才能变成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产品。” 事实上,苹果早在2001年10月就将iPod投放市场,但直到2003年下半年,苹果开办了iTunes在线音乐商店以后,iPod的销售才攀升上去。

iTunes商店可让人们将单曲从互联网下载到他们的iPod播放机上,收费仅为99美分。

iPod于2001年第一代问世后,目前已是第四代机型,2005年苹果推出新一代号称是低价iPod的Shuffle机型,对于这个只有一条口香糖大小,价格低至99美元的新产品,苹果不应该为了增长而不惜任何代价,苹果的品牌是建立在其特殊性之上的,尤其相对于微软和索尼来说。苹果应该进一步去设计更多性感、酷味、同时具有极高关联价值的新产品。

iPod以一个本不是苹果公司的主营产品,获得了比主营产品还要多的成功。

一个以计算机为使命的公司,却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取得了成功,这就更让人体味道,后来者的成功,并不一定要有核心技术而是如何利用核心技术,去改变一个产品介质。

iPod首先以一个PC机的外围产品出现,尽管最终它成了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先锋旗手。但超前的市场图谋,让它与世界顶尖的音乐公司联合,使得成熟技术(iTune软件)、最新产品设计(iPod)和内容(音乐)达成完美、全新的结合。
给消费者带来技术性的启发和持久的激情。

一个并非原创的产品,居然带动老品牌换发新生,超过任何一家MP3播放器生产商的市场地位。 其成功的原因,充满了颠覆的思想。

Mp3技术虽然是别人的,但iPod给它冠有了苹果公司产品的灵感和风格;同时,利用准确的市场时机,在最适当的时候以iTunes形式进入在线音乐领域不得不让人叹服,完成具有创新性的技术革命。

利用它人技术进行适合的技术创新,就改变了一个产品的命运。

外形漂亮是iPod成功的秘诀。事实上,无论从其他特性来看,苹果的产品总是那么吸引人。所以,我们可以说,iPod的成功并不是由于外形,而是赢在战略,赢在功能,赢在整合。

具体的可以从两个基本面来看,第一,网上音乐消费慢慢变成人们工作之外的零碎时间消费的产品,人们通过PC上网越来越呈现相对紧张和忙碌,网上消费 MP3音乐造成心理紧张,也就是说,通过PC网上消费音乐越来越让人觉得是在不恰当的时间干不合适的事。另外通过PC消费MP3无法达到高质量的音乐体验。

第二、IPOD成功革了音乐的非CD发行模式,让整个音乐产业皆大欢喜,规避了长期以来困扰唱片业的音乐版权问题。

由此,在这里我们又提到营销中的方便性或者叫随意性,它们给了消费者以最大舒适感受,完成了从功能到技术功能的全面超越。品味年份

茶叶能当艺术品一样收藏吗?茶叶可以像古董一样卖年份的久远吗?可能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种茶叶是可能的,而且是专卖历史的久远的茶叶。这就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什么茶?可能在早些年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它也不可能与铁观音、龙井,乌龙茶相比。但就在不久,这样的现实改变了。

在某政府部门工作、有着8年喝茶历史的吴先生过去根本不喝普洱茶,但上个月,他却突然改喝普洱茶了,甚至主动要求在云南工作的朋友寄一些茶给他。

一个在云南搞传播的朋友,每年来北京都给我们带普洱茶,说这个茶放上5年价值上万,感觉非常之珍贵。与此同时,市场上普洱茶专卖店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云南茶叶巨头也瞄准普洱茶市场,或者直接在福建开专卖店,或者寻找当地代理商间接入闽,抢占以铁观音为主的福建茶叶市场。

昔日被人们称为“老坑茶”的普洱茶,现如今每克价值高达4000元,但这在藏家看来,还远没有达到市场价。仅重3克的清宫普洱茶日前在广东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出1.2万元,这不仅是中国茶叶拍卖的新高,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普洱茶的收藏价值及市场价值。

普洱茶的颠覆性在于,它与其它茶不同,它是靠年份时间来珍藏的。本来就是用来喝的茶叶,居然可以像艺术品一样,变成收藏品,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已改变了茶叶的介质,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价值了。

很多搞收藏者的坦言,古玩、字画、邮票等收藏种类人们已司空见惯,而茶叶收藏却是收藏中的新贵。大家都把普洱茶当艺术品来进行收藏。

普洱茶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普洱茶的收藏价值。一反“烧酒以旧为佳,茶叶以新为妙”的传统,使普洱茶成为“茶中异类”,久藏而不变质,并且更加珍贵。

台湾人对普洱茶收藏情有独钟。他们不仅喜好喝普洱茶,也早于大陆收藏普洱茶。尤其是普洱茶资深藏家,嗜茶如命。这些藏家基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从喜好喝普洱茶,到珍藏普洱茶,最后连与茶有关的器物也成了珍藏品。

“器为茶之父,”很多有收藏经历的人说。从喝茶逐渐到了藏茶,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这是普洱茶带来的颠覆之路。

通过普洱茶,看到茶的历史与乐趣。使人了解茶的历史、文化,知道茶背后的故事、风土人情,懂得什么样的器物配什么样的茶。把普洱茶当成艺术品进行收藏与研究,甚至藏家们还开办了普洱茶的博物馆。

“普洱茶的身价不菲,但也是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式。”云南的一位收藏者介绍说。据悉,普洱茶近年来的增幅度很高,动不动就会让藏家有惊喜,几年就会有五六倍甚至10倍涨幅。

如今这股收藏普洱茶之风也吹至了广东等地。一些精明的茶叶商家寻觅到普洱茶“收藏热”,便争相制作普洱茶“珍藏版”来抢滩市场。像一些厂家推出的“普洱茶世纪珍藏版”,目前500克一盒售价卖到320元,而业内人士认为收藏10年后,价值可升数倍至10倍。

市场上都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

当然,普洱茶能做到这个份上,自然有其在功能上的优势,什么优势呢?一是易保存,不易变味。由于材质上的特殊性,普洱茶保存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但不会坏,而且口味越来越好,而其它茶一般到了第二年,就会变味。二是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普洱茶因年份越久越值钱,按福州目前的行情,保守估计,普洱茶的年收益率能达到30%至40%,而其它茶多不具备这种功能。三是价格相对较低。像目前铁观音的价格就很混乱,不少是虚标价格,导致普通人很难消费得起,如中等级别的铁观音每500克至少要卖200元至300元,而中等级别的普洱茶(纯乔木的当年新茶)每500克售价在50元至80元之间。四是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保健功能较好,如具有暖胃、降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功能。

由一个普通的消费茶,变成了可以收藏,还具有保健功效,普洱茶大大超出了茶叶的范围,改变了茶叶的生态系统,面对茶叶的价值观,越是新鲜越好的标准,它进行了全面的颠覆。需求链创造信用卡

确定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或服务,由需求链来进行生产、推广和销售,别人以前没有想过。

寻找有同样价值观需求链的合作伙伴以获取相互信任。

有一家企业遵循了前述的所有原则,它从一个中西部名不见经传的银行发展成为一条动态需求链上的驱动力量,这就是第一银行(Bank One)。

这家始建于俄亥俄州可伦布市的很行,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只有1亿美的资产,而现在拥有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

它把传统的银行业供应链改变成一条注重于人们挣钱和花钱偏好的需求链。它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从而改写了传统的银行业规则,并帮助整个行业实现了新革命。
比如像一个叫曼哥公司,这家银行也掌握了追踪、分析和响应客户欲望和消费模式的艺术。它改变了自己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市场,同时,在过去的几年里,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客户需求。

第一银行的成功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它的名称还是哥伦布城市很行信用社(City National Bank and Trust of Columbus,简称为CNB)。

尽管自1968年以来,这家很行已积累了很多的行业经验,但它要到富兰克林县(Franklin County)以外的地方开展业务,即有资本上的困难,也不具备法律上的授权。但是它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马科伊(John G.McCoy)颇具远见卓识,他意识到信用卡业务会超越那些人为设定的界限。

于是他和一帮同事制定了一个计划,并去旧金山拜访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很行——美洲很行(Bank of America)。

在当时,美洲银行已在一个限定的地域内发行了一种客户信用卡。CNB与这家很行巨头谈妥了合作关系后,美洲很行卡(Bank of America)就应运而生了,这卡就是万事达卡(Master Card)和维萨卡(Visa)的前身。

VNB发展了信用卡的概念,从中收取特许费,并向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他们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灵活性。

藉此,CNB成为世界银行业中的领导者之一。这种高收益的投资给CNB带来了很高的价格、利润率,并把它推向银行控股公司的最前沿。

早在1968年,CNB就把其公司名称改为第一银行(这个名字更符合马科伊对他的正在兴起的公司的设想)。之后,联邦银行业的法律才得到修改,允许组建银行控股公司或开展全国性业务。许多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都在等法律修后再采取行动,而有远见的领导者们,像马科伊,通过在产品和组织上采取变革,迫使法律跟着他们来作改变。
事实如此,马科伊所预见的在他的银行里和这个行业中会发生的变革果然出现了。

仅促进消费信用卡的普及似乎还不够,第一银行的官员们认识到,许多客户都想在他们下班后购物和周末购物时能取到钱,而不是在通常银行的营业时间里,即每周一至五的早上9点下午3点之间才能取钱。

当时,大多数银行的做法都是公布他们的营业时间,要客户围着他们转。
于是,在上个世纪的1968年,第一银行与迪堡(Diebold)公司(一个以生产银行保险箱闻名的公司)联合开发了另外一种能把银行业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的产品,那就是自动取款机,简称ATM。

第一银行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上获得成功,主要依赖于它了解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依靠它懂得创新产品是怎样“传播”的或怎样在人群中呈扇形散布出去并获得广泛认同,以及依靠它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支持。
1970年10月第一银行在哥伦布市的金斯德尔(Kingsdale)购物中心揭开了美国第一台自动取款机的面纱。

到今天,仅过了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之后,自动取款机已几乎像邮政信箱一样无处不在了。原因之一是人们希望随时都可以存取款项,这种观念也就引发了类似创新的浪潮。因特博得(In-terBold)是迪堡和IMB公司的一家合资企业,最近它生产了一种新的多功能自动取款机,这种机器可以发售从戏票、飞机票到公共汽车票和邮票等各种票据。

除了银行外、自动取款机以及零售店用的销售终端机(或称POS机)之外,第一银行资助开发和引入了一系列其他重大的创新,这些创新常常是它的同行们所反对的东西。这其中有第一个可以把车开进去的营业窗口、计算机化的透支保护等。

更进一步的是,正如沃尔玛重新构筑其自我概念一样,第一银行也这么做了。它不再把自己看作是一家很行,而是一个“客户金融中心”,人们在这里可以购买共同基金、股票、保险及房地产等任何一样他们认为在一家“金融超市”中应购得的东西。

第一银行通过与一些大型的知名企业,比如美洲银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和迪堡公司,以及一些规模稍小的企业成功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这些创新。(实际上,创新是具有感染力的。

如今,整条需求链上充满着创新。比如说迪堡公司就引入了储值智能卡这种新的“货币”形式。1996年夏季奥运会期间,在亚特兰大的许多场合它替代了现金,从而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在其组织起来的合作伙伴支持下,第一银行成长为金融服务行业需求链的领导者,它的创新活动也得到更宽广的扩展。)

这家很行不仅加快了对传统很行业的颠覆,而且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六、没有马戏的马戏团

反向运作,颠覆正常思维,进行消费者需求的扭转,让挂羊头卖狗肉成为时尚。
自1984年,由一群街头表演者创办太阳马戏团以来。这个不演马戏的马戏团,在世界各地近90多个城市有4000多万人观赏过其演出。

创造了不演马戏的马戏团奇迹。

在现代娱乐丰富多彩的时代,很多娱乐消费被消解,马戏团这种传统娱乐方式,何以还有这么好的成绩呢?  

颠覆性思维的解释是,虽为马戏团,但并不向观众提供刺激有趣的马戏表演,或者说马戏表演只是一部分内容。真正能吸引消费者的是,马戏表演中已经变化了的戏剧化转变。

它们引入戏剧、芭蕾舞等领域的表演元素,开创了精美绝伦的娱乐表演形式。

他们的马戏表演像戏剧一样有主题和情节,甚至还配有原创的音乐。这样,他们便吸引了一个全新的顾客群:时常光顾戏院、歌剧院和观赏芭蕾舞的成年人与企业客户。这些人愿意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娱乐体验支付数倍于传统马戏的票价。而且由于上演的剧目多种多样,人们更频繁地来观看他们的表演,从而提高了马戏团的收入。

其实,太阳马戏团走了一条介于马戏、戏剧、舞蹈之间的道路,既非马戏,亦非戏剧,更非舞蹈,而是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中的元素并进行了再创造,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娱乐领域,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一个日渐萎缩的行业,马戏表演的主要观众——孩子们早就逃离了;如此,其原本核心的消费者变得无处可寻,怎么办,与其变着花样去讨论这群孩子们,不如去吸引崭新的顾客群即成年人、商界人士等。这些顾客可以支付高于传统马戏表演门票几倍的价钱来消费这些节目,从而形成了没有马戏,马戏团照样快乐成长的奇迹。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颠覆你的消费者,置换你的消费者,也就取得了另类方面的成功。

法则:品牌越单纯越好,越纯净越好。单纯的品牌无论是从鲜明的识别性来说,还是从功能利益来说,都能让消费者记忆犹新,获得信任认同,加快品牌的成长与忠诚度。

无论品牌如何变化,也无论品牌如何发展,核心的利益关系不能改变,核心的识别也不要改变。要利用资源与技巧,将品牌更新,转变,使它日益丰盛。

类别:品牌营销 |   浏览数(872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